胃溃疡,又称胃糜烂、胃破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首先表现为胃黏膜的损伤,随后可能发展为溃疡形成。胃溃疡的病因复杂,一般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门螺杆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这种细菌会通过口腔-食管-胃途径进入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最终发展为胃溃疡。幽门螺杆菌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导致黏膜受损。
2. 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增加患胃溃疡的风险。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功能,加重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3.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和高脂饮食等,也是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不良习惯会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损伤,进而发展为溃疡。
4. 精神调节功能失调:心理压力、精神紧张等情绪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增加胃黏膜受损的风险。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血流较少流向胃部,胃黏膜的自我修复机制被抑制,易发生胃溃疡。
胃溃疡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炎症期和溃疡形成期。
炎症期是指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其他刺激引起的胃黏膜炎症。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
溃疡形成期是指胃溃疡在炎症基础上进行深部的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过程。溃疡会穿透黏膜和肌层,甚至侵蚀到浆膜层,形成局部坏死组织。溃疡底部多呈现灰白色、深暗的坏死区,溃疡边缘则常可见到边界清晰的炎症反应。
总体来说,胃溃疡的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调节功能失调等有关。了解胃溃疡的病理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为其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